2018年7月7日,阿里巴巴商学院2018总裁班走进阿里云大学,对话阿里云大学副总经理正雄(何兵权)老师,聆听阿里云的过去、现在、未来……
1.阿里云的商业模式及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2.阿里的中台具体指什么?是怎么运作的?
3.阿里云在人工智能层面的战略考量?
4.“云”的未来是公有云or私有云?
5.阿里怎样培养人?阿里文化如何让人聚力?
以下是正雄老师的分享
阿里云的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
▼
阿里为什么一定要自主开发云计算?提到阿里云,就不得不提到那个备受争议、曾经被骂了整整四年的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
十年前的王坚博士,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王坚是心理学博士,一个学心理学的跑到阿里搞科研,本身就很可疑。但他却坚定的和马云老师说,未来“云”会像水、电、煤一样变成一种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云计算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将来。没有自主技术是会要你命的!
即使内部对云计算争议很大,马老师也非常坚定自己的目标:每年对云计算投入10个亿,连续投10年。
之后,王坚博士集合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技术力量, 2000个工程师花了3年时间,做了一套中国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大规模操作系统——“飞天系统”,目标是将几千台乃至上万台普通PC服务器连接到一起,变成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级计算机”,来实现超强计算性能。
“飞天”系统具备了比以往系统更强的性能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为网商贷做到“秒级”放贷提供了技术基础。“飞天”开始通过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形式对外提供大规模计算服务,网商银行也成为第一家跑在云上的银行。
阿里云靠什么赚钱?
①服务器租赁
企业的系统软件主页搬到阿里云上,用阿里云的服务器进行托管,按照所用服务器的台数、使用时间进行收费。这是阿里云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
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阿里的电商平台一年交易额超过4.68万亿元、一天订单量超3000万、一天包裹数超1个亿,将阿里云在电商领域的庞大数据实践应用到其他企业中,提供一套个性化定制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企业方面,许多大公司拥有上百家子公司,每一家公司又有无数个系统,然而所有的系统都是按照“屁股决定脑袋”部署的,是根据组织架构端进行垂直式的布局,并没有横向打通。但阿里云能够实现各个公司系统底层的打通,数据统一在云上。
什么是数据中台?
▼
阿里曾经历过一段无比痛苦的时期,当时淘宝与天猫的账号数据并未打通,因为两个平台的账号体系不统一,此外平台衍生的访问数据、支付数据、物流数据等错综复杂,所有的经营、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等等都是“各自为政” 。
作为用户,疑惑的是都是阿里的平台,为什么在各平台的账号不能打通。对于各子公司的 CEO ,他们也始终搞不清楚自己的用户到底是多少,各个数据都是相互重叠的。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阿里巴巴用了3年时间,搞出了数据中台。
具体来说就是淘宝、支付宝、天猫等所有原始数据由集团统一管理,叫做数据中台。当一个用户数据形成,其浏览轨迹、页面停留时间、页面访问深度、产品转化率等等能够被打通,通过数据中台实现统一管理和调动,并通过不同维度实现不同子公司拥有不同权限。
数据中台上面依次有业务中台、SAAS 应用软件和服务,数据中台是神经中枢。这确保了从一开始就不能“各自为政”,是从整体出发来运行的。
这就是阿里的数据中台,同时也衍生出了阿里云的商业模式,就是向B端客户输出一套综合解决方案,把企业中的各种数据打通,并在此基础开发应用,理顺业务流程。之后在上面分权限、分部门,不同的部门可以看到不同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流通性。
另外,在提供政府服务方面,阿里云可以实现一站式解决车辆管理、房产管理、 教务管理、出入境管理,最终演变成互联网市民中心。未来阿里云可以实现将政务服务统一接入到支付宝,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数据流通性,数据因为流通才会有价值。
“云”的未来:公有云?私有云?
▼
未来商业叫做智能商业,也就是把所有的原子变成比特(0,1),把线下全部搬到线上。把农业的场景和农夫都搬到线上,让垃圾桶满了自动报警,打造智慧小镇等等。数据的价值就在于解决整个社会的效率。
然而,总会存在这样的疑虑:“我为什么要把数据搬到你家”?
这就涉及到数据安全问题。把数据移到公有云上,好多人都会觉得这是把数据从自家机房搬到了公共区域,是不安全的。但事实是,公有云往往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安全防卫体系,而自家机房有可能分分钟被黑客攻破,这就相当于国家军队与自家小区保安的差别。
在我看来,今后一定是公有云的未来,因为只有公有云才会让效率极大的提升。关于公有云与私有云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思维认知的问题。
阿里云的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一定有个前提,那就是数据。数据一定要搬上云端,让数据流动、在线、实时,这样的数据才会有价值。
阿里云现在在做的事就是先要把数据上“云”,之后才能够做算法、做应用、才能够变得智能。今天所讲的工业大脑、医疗大脑、农业大脑、智慧小镇都是智能化的表现。
比如要让一个小区做到智能,首先要采集到数据,即这个小区的绿化、湿度、温度、车辆的车牌等等,只有数据被采集、被测量,才能够与智能设备发生关系,进而加以运用。
另外,所有的数据一定是互联互通的,因此阿里的第五条赛道就叫做物联网。只有物联网把所有的一切都连起来了,后面才能做到智能。
例如阿尔法围棋大战,是事先将围棋全部棋谱下载到系统里面,机器人利用概率论方式测算,从而决定下一步怎么下,同时, 会让机器进行自我学习。
阿里文化如何实现聚力?
▼
1. 平等开放
一个企业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与老板相关。马老师是典型的红色性格:平等、亲切,开放。比如马老师自己亲自倡导“去总”文化,每一个阿里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花名;会在年会上扮演员工喜欢的角色,穿朋克装等等,这都是为了营造平等的文化 。
目前阿里集团一共有 6.5 万人左右,自我定位是一群“又傻又天真,又萌又猛,不要装逼,不要闷骚”的有理想的年轻人。HR 的工作就是让“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2.使命愿景驱动
在文化层面阿里一直在谈使命、愿景、价值观,无论阿里内部哪一个团队,一定是使命愿景驱动的,这也是阿里所讲的理想主义。
3.六脉神剑
阿里在价值观方面有六脉神剑:即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激情、诚信、敬业。
这其中客户第一是一剑封喉,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阿里在排序上也讲究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为真正做到关注客户体验,以客户需求来驱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打下文化内核的底子。
团队合作和拥抱变化是指做事的原则。因为没有一件事是一个人做的。如果一个新的事务已经发生,但团队每个人都“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时最容易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激情、诚信、敬业是讲做人的:阿里的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年度考核,就这 6 个词的考核占据价值观的 50%。如果这些不达标,所有的成绩都要打折。
4.用人
阿里巴巴在招人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是“平凡人做非凡事”,今天的用人观念是“非凡人平常心做非凡事”。
最后,我想强调,阿里能够成长到今天绝不是仅靠企业文化就能实现的。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属于这一时代的企业。阿里能做到今天,最重要的是业务不断在迭代。如果业务走错了,文化再好也没有用。
业务布局一定要在最关键的时间切入,如果超过这个阶段就会被淘汰,更成为不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一个企业只有“业务+文化”才能实现最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