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1-5717 0560
  • 2017总裁班 | 新制造的创新探索——工业4.0与智能制造
  • 2017年 12月 04日 16:17
  • 内容来源:2017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商学院2017总裁班第二期课程,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教授分享。

    ●1%的土地如何“闯”出全国7%的GDP?

    ●工业制造如何从“有”到“优”?

    ●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如何转型?


    一、浙江经济的过去到现在

    【浙江经济的跨越】

    时间倒退回39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小”。翻开浙江的经济版图,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是个资源小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的1.06%,倒数第二;人均耕地居全国最末;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高校资源,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数量几乎为零;国家投资少,基本没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设施。总的来说,可以被概括为:“总量少,人均小,能力差,资源平”。

    但在39年后,浙江经济发展进入“旺季”,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四,处于全国经济第一方阵;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失业救济金水平、人均GDP,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镇,均属全国前列。浙江用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7%的GDP。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从农业省向工业省、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且浙江经济发展的 均衡性,在一定范围内,可被称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样本和案例。

    浙江经济做到了“跨越”两字,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浙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民营经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很好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浙江能做到这样的跨越】

    最重要的是尊重“首创精神”,对改革开放中的新做法允许试、允许闯。“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格。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

    企业集聚和区域特色形成县域块状经济,杭州软件、宁波服装、温州皮鞋、永康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等一大批区域特色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国第一;从“前店后厂”,到“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制造业基地与商品市场联动发展造就“市场大省”。

    二、工业制造进化的过程

    【工业制造从“有”到“优”的过程】

    工业4.0,从工业自动化到智能制造的跨越,从PLC控制器、DCL计算控制系统,到自采集、自感知、自反馈、自决策,到最后的智能制造。在强调智能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去强调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工业“四基”)。

    比如,浙江的嘉善,是全球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每年有将近1000亿的产值,但在那里生产出来的紧固件,却达不到在高铁、在飞机上使用的标准。浙江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6万家,纳入统计口径的工业企业130多万家,拥有非常发达的工业细分市场,但绝大多数都处于“一般生产”阶段,而不是“智能制造”,我们的生产满足了一个“有”的问题,但还没有做到一个“优”的问题。

    【产业政策之争】

      去年,两位顶尖的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我国产业政策爆发了激烈的探讨与争论。

    去年8月25日,张维迎教授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6年夏季峰会上发表演讲,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9月13日,林毅夫教授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张维迎教授认为,由于人类的认知局限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技术和新产业是不可预见的,因此产业政策注定是失败的。张教授甚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企业、任何行业任何特殊的政策”。这直接就给产业政策“判了死刑”。而后,林毅夫教授则撰文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理由有两条:第一,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稀缺的,政府必须优先扶持某些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最大贡献的产业;第二,企业家需要政府帮助来克服外部性和协调问题。

    关于产业政策实施与否尚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中国的经济背景条件下,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创业者的积极性,,是关键因素之一。人才的培养,从长期来看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是工业技术由“大”到“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解读科技】

    科技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三五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接下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不以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而放慢,是无法阻挡的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机械化的迅速推广,是那个时候科技的重要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机器换人”。从此奴隶社会被打破,在革命当中,一个国家和民族起来了,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个国家叫做英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电动机开始大量替代蒸汽机,实行 JIT生产方式,电动机+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一个国家抓住了这场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机会,实现了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振兴,这个国家叫做美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公司的主营业务又该如何找到数据化的轨迹和逻辑。

    【数据与工业制造】

    数据对工业控制的意义在于通过数据更为精准地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利润率。

    比如工业生产龙泉青瓷,烧制的温度控制对成品质量的影响极大。怎样通过DCS控制系统,将800口窑的温度偏差控制在0.5摄氏度之内?如果能把成品率从90%提升到95%,那么提升的5%,就是你的净利润。

    在所有的业务领域,找到数据化的表达方式,通过数据化的表达,再到新的业务,工业制造就会越来越数据化。更多地专注于某一类产品、某一些行业去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强的角度去看,这个强越来越体现在这里,怎么样在这个领域真正体现技术创新,真正体现商业模式创新,在这方面有太多的功课要去做。

    三、互联网的时代

    【大处去着眼小处去着手】

    时代是由年代构成的。今天的改革开放,十年磨一剑,过去的39年,我们用四本书来表达:>第一本书叫大趋势;第二本书叫第三次浪潮;第三本书叫数字化生存;第四本书叫第三次工业革命。

    1512377284104050.png

    浙江过去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发动机——义乌、永康、温州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政策上,允许闯、允许试——人流集聚——物流发展——信息流产生交易——交易产生资金流。

    所以民间有三句话,我们笑称是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统筹城乡发展的三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1512377290309226.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就在这12个字上。“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称之为“无农不稳”。尽管它的比例可能只占到2%-3%,但农业的高端化、精准化仍是重要的一环。“无工不富”,没有制造业、没有工业,是富不起来的。“无商不活”,没有商业,经济发展就没有活力和生气。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014年,我们迎来了数字经济、互联网、信息经济的“元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经济形态、管理方式、政府的治理模式……所有的一切从2014年开始,都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背景条件下,我们一切的生产方式、一切的管理模式都必须适应变化而改变,我们又该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

    互联网时代,一切因链接而改变。之前有“互联网+”和“+互联网”之争,就我个人而言,实际上内容和路径更为重要。“+”一词的英文单词是“PLUS”:P是平台(platform);L是链接(link);U是单元(unit);S是智慧经济(smart)。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logo就是——EIDA(ET、IT、DT、AI)。

    这对所有的投资、所有的企业、所有的管理、所有的工厂、所有的市场都会产生变化和影响。这些东西客观地摆到面前,不是你想不想、要不要、愿不愿,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四、产业转型升级

    那么到底这些东西会对我们的产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我们开始讲的工业4.0、讲的智能制造,都是在“术”这个层面的表达,我们更应该知其所以然,去明“道”。

    【产业转型升级的全景】

    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讲。乳腺癌是女性常发病征,把预防乳腺癌作为产品生产的灵感。全球一半的女性,35亿人,其中再取1/3的比例,10亿人是我的市场目标。生产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对病灶区体温的微小变化、血压的微小变化、表皮下血液流动的微小变化,做收集和分析。如果变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视为正常;超过阈值,则要通过手机端,APP或者其他软件进行反馈。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用来预防的。

    图片7.jpg

    把所有产品和模式做成智能化的定价机制,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哪里,在那里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一个区域角度来讲,我们怎么去看待传统产业的改造——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未能拥抱科技革命,未能抓住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变革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工业化进程,由“物”到“人”】

    不管是做产品还是服务,用老话来讲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装备。我们现在的家用开水壶,里面的零器件,自动跳闸的温度传感器,还是100%进口,这个“器”在未来能不能发生改变?我们说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在未来,勤劳致富、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做企业、做产品的人,他一定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一定是要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

    图片8 (2).png

    以体温计为例,30年前,医院量体温采用的是玻璃体温计,2-3块钱一支;现在的体温计采用的是电子式体温计,100倍的价格。不仅仅是价格上面的变化,从一代产品到二代产品,它之所以产生变化,不仅仅是性能的提高,更是人机交互界面友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定价权就在于产品信息化程度的高度,或者说价格的构成不再是材料的本身,而是使用价值。过去的工业化,化的是“物”,而现在的工业化,化的是“人”。做数字化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一定会慢慢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从“人治”到“法治”】

    十九大报告讲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多数公司都是民企,白手起家,谁都希望自己的企业长命百岁。

    抓住科技的利益,拥抱产业机会,这里面最重要的,不仅在于硬技术,更在于软技术。你的企业100万、500万、1000万、一个亿、三个亿,在我的眼里,均称之为中小企业。一个中小企业要搞得好,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产品、老板、市场?中小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两个字,“人治”,能做企业家的,都是梁山好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市场化表达。

    但从一个能人,到一群能人的转变,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的转变,就要形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这个“法”指的是“玩法”、“规则”。如果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我们去看待经济过程当中这种转型规则,大家务必想清楚,你想要的未来,你的规则是什么?如果称它为一个陷阱,这种规则能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新兴产业如何培育】

    单维空间角度来讲,浙江省提到的这种信息化、“互联网+”、智能经济做的过程当中,都是按照这样一种规则路径来的,这是微观层面。从中观层面上来讲,独木难成林。在十九大报告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叫做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今天的杭州,特别在G20会议以后,如果说当年的滨江模式,在今天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能够进一步得到复制的话,那杭州的确是有未来的。落实到“道”上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以怎样的规则和路径,完成从一维到三维的转变,换句话说,今后的技术主要会着眼在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上,这是未来新发展过程当中的主导力量。

    滨江模式绝对高大上,在这些发展过程当中,你怎么样去让滨江模式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具备可复制性,一个公司一种模式,它在滨江可行,如果它在另外的地方也基本可行,那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比较好的形态和模式。

    对我们来说,今天的经济,要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那就必须导入新动能,必须培育新载体。今天中国的这种勤奋,中国的这种努力,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无法相比,这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延伸思考】

    马云说过:“经济的拉动,主要靠投资、出口和拉动内需。投资、出口那是政府的事;拉动内需,打开老百姓的钱袋子那是企业家的事”。一面是国内产品无人问津,一面是大批消费者赴国外抢购奶粉、马桶盖子以及代购其他高端产品,说明国内内需很大,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升级,需要主动拥抱智能制造。

    “没有互联网的制造业没有未来;没有制造业的互联网更没有未来”。向工业时代4.0进发,寻找新制造的“新大陆”已经启程。在启程前,我们必须清点自己的装备,这装备来自于大数据这个“新能源”,来自于企业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改造。虽然我们还没有清晰的航海地图,但号角已经吹响,“不出海”意味着没有任何机会。

    注:文章由五新研究中心整理提供;延伸思考由阿里巴巴商学院2017总裁班教学班主任裘涵博士完成。



  • 扫二维码关注五新学堂

    扫二维码关注研究院微信号
  • 浙江省现代互联网研究院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西路857号B座
    电话:0571-57170560
    email:xdds@zjxdds.com
  • We  are  伐木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381号

    浙ICP备14036200号-2 版权所有  浙江省现代电子商务研究院